关注我,淘好片,刷好剧。
先声明,本片与饺子馅儿毫无关联。
《绞肉行动》讲述了一段尘封的二战历史:一具临时征用的尸体,一个虚构的身份,以及一支谍战情报小队,如何凭借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成功蒙骗了希特勒,在二战关键节点挽救了数万生命,甚至加速了战争的终结。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盟军反攻的关键阶段。虽然轴心国的攻势已暂停,但要打破其坚固的防线,仍然是一场艰巨的战役。贸然发动进攻,可能导致惨重的伤亡和灾难性的失败,盟军指挥官们不得不慎重思考作战策略。
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主张从欧洲南部发起进攻,在西西里岛和希腊之间寻找登陆要地。西西里岛因其战略地位,既能巩固地中海海权,也方便后续入侵意大利,成为最佳选择。然而,纳粹德国早已洞察盟军计划,重兵把守西西里海岸,准备顽强抵抗。
熟悉《拯救大兵瑞恩》的观众都知道,“抢滩登陆”是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为了夺取西西里岛,英国海军开启了多种策略探索,最终将目光聚焦于“情报战”。
盟军动员大量希腊翻译,采购当地地图,囤积希腊货币,并发出虚假进攻希腊的命令,企图迷惑敌人,但由于西西里岛的重要性,这些伎俩效果有限。
展开剩余65%关键时刻,英国军官们将注意力转向了1939年海军情报局中将戈弗雷撰写的《鳟鱼备忘录》——其中第28条提出利用携带伪造信件的尸体,向敌方传递极具可信度的假情报。
历史上,德军曾因获取英国军人尸体上的机密文件而受益,这让这项计划更具现实基础。这一策略,在电影《绞肉行动》中被称为“绞肉行动”,被视为诱使纳粹上钩的绝佳妙计。
然而,历史事实虽有,却难以让电影精彩纷呈。导演约翰·麦登选择将故事聚焦于提出这项计划的角色身上,淡化大规模战争场面,转而刻画拟定与执行计划的过程,赋予影片更多趣味与人情味。
看似简单的计划背后,实际上筹备繁复。首先,他们需要一具“合适”的尸体——不能过胖也不能过瘦,要符合军人气质,死亡时间合适,死因隐晦,便于掩盖,且便于保存与运输,还需伪装成飞行员溺水身亡的假象。
这还只是第一步。
为了骗过潜伏在欧洲和英国的德国间谍,这具尸体必须拥有一个完整的、可信的身份。为此,电影中团队精心打造了“假飞行员”的人物设定:他的背景、生活习惯、常去的店铺,甚至还有一位即将结婚的未婚妻。
某种程度上,《绞肉行动》堪称二战时期的《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故事背后的细节与人性,而非单纯战争的表象。
既然这场行动已成历史,最终成败似乎已无悬念。但正如那句经典:“任何故事都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面,而战争亦是如此。”
这不仅是盟军与希特勒的正面战争,更是台面下激烈的谍报战,更是参与者们为自身命运奋斗的故事。
这群看似渺小的人物,面对忽视和拒绝,依旧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完成了这场史诗级的骗局。他们也因此获得了重塑人生的机会,影响了世界的未来与自身的命运。
虽然片名是《绞肉行动》,但影片内容深刻感人,绝非如饺子馅儿般寻常。
导演:约翰·麦登
主演:科林·费尔斯 / 马修·麦克费登
豆瓣评分:6.3
想看更多精彩影评,记得关注我。
发布于:山东省佳荣网配,配资交易平台,亿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