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菲律宾一家主流媒体提出一个问题:菲中关系将走向何方?几天后,也就是7月12日,将是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出炉9周年。近几年每逢这个日子前后,那场非法仲裁就如幽灵般挥之不去。9年来,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此案从提起、审理到裁决,每一步都充满了政治操弄的痕迹。
要透彻解读南海仲裁案,就必须揭示其政治内核。研究和实践都已经证明,从原始动机,到裁决程序,再到后续影响,南海仲裁案都是彻头彻尾的“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动机上,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其用意远非寻求公正裁决。当时阿基诺三世政府的核心算计是企图以小博大,借助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的支持,来固化其对中国部分南沙岛礁的非法侵占,并将双边争议国际化、复杂化。程序上,仲裁案存在根本性缺陷。中国已于2006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第298条的规定,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声明,将涉及海洋划界、历史性所有权等争端排除在强制争端解决程序之外。然而,仲裁庭却无视中国的合法声明,强行受理此案,这本身就构成了越权。一个无视当事方合法排除声明的法庭,其裁决从根基上就失去了合法性与公信力。同时,裁决内容极度偏颇,对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官方立场文件以及相关证据视而不见。实践上,站在仲裁案裁决的9年后回望,这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其背后的势力恰恰是南海和平与发展的破坏者,是破坏二战胜利成果的鼓动者,更是助长侵权挑衅气焰的挑唆者。自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达成后,南海一度实现安宁。恰恰是某些国家策划、推动和落实仲裁裁决,让南海再起波澜。毫无疑问,这完全背离了国际法体系的根本诉求,损害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
菲律宾对南海仲裁案的工具主义利用,真实反映了仲裁案被操弄的本质。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并非一成不变,其摇摆和反复深刻反映出国内政治生态、国家利益认知以及域外大国干预的复杂互动,更深刻揭示了仲裁案只是少数政治势力谋求国内利益和外部支持的工具,而不是为了造福菲律宾和南海周边国家。菲律宾的对华政策在不同政府时期呈现出巨大反差。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菲律宾选择全面倒向美国,试图通过“法律战”将美国深度绑定,以对抗中国,这是一种典型的“狐假虎威”策略。然而,其继任者杜特尔特总统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务实外交路线,他认识到与中国持续对抗不符合菲律宾的国家利益,因此选择搁置仲裁裁决,转而寻求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任总统马科斯上台后,政策再次急转。他重拾仲裁案作为对华施压的工具,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这一转变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政府内部亲美势力的影响以及对地缘政治形势的误判,试图再次利用大国博弈为自身谋利。事实上,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每一次摇摆,都是其国家利益认知与地缘政治选边站队的一次重新校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菲律宾的“海洋区域法”“群岛海道法”等诸多打着仲裁案旗号的后续实践中,可以确凿地发现,菲方对仲裁案的裁决内容存在着严重的选择性使用。虽然口号喊得响,实际并不真的信。如果说,仲裁案早期还披着漏洞百出的“法律”外衣,9年之后,已经被菲律宾的政客们撕扯得连遮羞布都不剩了。
为仲裁案鼓噪的域外势力,其内心并不是为了南海好。南海局势的复杂化,离不开美欧日澳等域外国家的深度介入。它们的行为并非为了维护所谓的“国际法”或“航行自由”,而是服务于自身明确的战略利益。相反,东盟绝大多数成员国不愿在南海争端中选边站队,而是将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争取和平稳定的发展机遇作为地区国家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赐予南海以安宁和美丽的,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丑陋的仲裁案。南海仲裁案这出政治闹剧从来没有给南海周边国家和人民带来一丝一毫的安宁。中国坚决维护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这是同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合作的前提,对任何侵权挑衅都将采取有力反制;坚持“双轨思路”,由直接当事国谈判解决争议,与东盟共同维护南海稳定;倡导“共同开发”,在海洋科研、环保、搜救等低敏感领域加强合作,积累互信;积极推动“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致力于达成有效、有约束力的地区规则。
9年来的历史检验和现实实践都已经表明,这场政治操弄的仲裁案闹剧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为南海带来任何积极影响。而真正的建设性探索和引领性实践是,中国以坚定的立场、清晰的路径、负责任的信用和开放包容的胸怀,与南海的邻居们一起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同将南海真正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问题专家)
佳荣网配,配资交易平台,亿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