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野战军成立之初,谁的实力最强呢?以1947年上半年这个时间点为标尺,咱就不偏不倚地看一看那些客观的战绩,盯住事实,不吹不黑。
一、不同战略区的实力对比
西野的主要战绩包括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镇这三场战斗,由于西野的主力兵力只有四、五万人,所以战绩并不算太出色。
晋冀鲁豫野战军自抗战胜利之后,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兵力高达31万人,接连赢得了不少胜利。比如定陶战役、临浮战役、巨野战役(又称龙凤集战役)、鄄城战役、滑县战役、吕梁战役、巨金鱼战役、汾孝战役、豫皖边战役、豫北战役、晋南战役、乡宁战役等等。这些战役规模都挺大,甚至吸引了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时四分之一的兵力来应战。
华野大概有27万人左右,参加的较大规模的战役包括胶济路阻击战、苏中七战、朝阳集战役、泗县战斗、两淮保卫战、平度安丘战役、盐城保卫战、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以及孟良崮战役等等。歼灭敌人的数量相当可观,居各大战略区之首。
东北民主联军大概有20万人左右,参加的大规模战役不多,比如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以及夏季攻势。这场战斗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东北我军当时正处在开辟广大后方基地、积蓄力量以及有限反攻的阶段,集中歼灭国军主要发生在1947年下半年及之后。
晋察冀军区的野战部队经过几次裁撤和重建,目前纯粹的野战部队大概只有7.7万人,其余十多万依然分布在各个二级军区。在1947年春天重新组建野战军之前,战绩相当不理想,丢掉了大同、集宁和张家口这些重要地点,但到了1947年上半年,情况小有好转。
全面内战爆发至1947年6月,各大战略区单场战役(指在大致同一作战地域、数天之内结束,苏中七战不在此例),以歼敌数量为标志,前十名如下:
莱芜战役(陈毅粟裕指挥),歼敌人数达5.68万。
鲁南战役(陈毅粟裕领衔)歼敌数量达5.3万。
正太路战役(聂荣臻指挥)歼灭敌军3.54万。
孟良崮战役(陈毅粟裕领衔)剿灭敌军3.2万。
泰蒙战役(陈士榘指挥)歼灭敌军2.4万。
宿北战役(陈毅和粟裕联合指挥)共歼灭敌军2.1万。
定陶战役(由刘邓指挥)歼灭敌军1.3万。
汾孝战役(由刘邓指挥)消灭敌军1.14万。
滑县战役(由刘邓率领)剿灭敌军1.1万。
青沧战役(由杨得志指挥)击毙敌军9530名。
华野中有一半的名额都挤进去前十名。
单场战役歼敌的数字,代表了野战军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部队的战斗水平以及临场应变的本领,这几项合起来决定了能歼灭的敌人数量。歼敌的多寡、是否实现包围、打掉的敌军水平高低等因素,最终都反映在这个数字上。可以说,这个数字就是野战军战斗实力的检验标准。
莱芜战役算得上一个典范。华野能在那么短时间内包围消灭国军两个军,虽然也有国军高层指挥失误的因素,如果给王耀武更多指挥权限,可能败局不会这么惨。但我们得看到华野自己的优点,它调动大规模兵力的能力、集中围歼的本事,以及短时间内发起猛烈进攻的实力都相当强,正是这些优势才让国军高层出现误判,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战机。
用各大战略区总歼敌人数来比较,才能更直观地体现出华野的厉害。
华东地区位居第一,歼灭的正规军达到37.4万,非正规军也有6万,总共击退了43.4万敌人。这个区还歼灭了8个整编师和30个整旅。
排名第二的晋冀鲁豫地区,共歼灭正规军15.4万,非正规军13.3万,总数达到28.7万,还打掉了一个整编师和八个整旅。
排在第三的东北,歼灭正规军13万,非正规军4.5万,总共17.5万,里面还消灭了7个整旅。
排在第四的晋察冀,歼灭正规军8万,再加上非正规军8.4万,合起来14.4万,不过没有歼灭过整旅以上的单位。
第五名:西野方面,歼敌正规军5.9万、非正规军1.5万,合计7.4万。其中歼灭整旅1个。
由此可见,华野尤其擅长围歼战术,歼灭的正规师多达8个,整旅则有30个,优势非常明显。进行围歼对指挥员的临场应变能力要求非常高。
第二部分,华野的厉害到底归功于谁呢?
华野一组一成立,就展现出如此强悍的战斗力,这跟陈毅司令员的指挥、饶张后方的支撑,还有粟裕在战场上的调度,都是有直接关系的。不过,这还不算全部原因,今天咱们主要聊的不是这些,而是要讲讲,华野部队的战斗力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华野能打,有赖于部队基础好,两个指标:
部队的硬实力那是真的强大。
这支部队的正规程度和野战水平都挺高的。
第1条其实也是第2条的基础条件。
咱们来瞧瞧华野的兵力都包括啥子。
华野的1、2、3、4、6、7、8、9、10、11、12、13纵队,另外还有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和特纵、广纵,这些都是从不同地方来的,具体来源如下。
1纵队全部是从新四军里出来的。
2纵队的成员都是从新四军里头出来的。
3纵队的成员全都来自山东八路军,包括原山东8师、滨海警备旅(那可是陈士榘带过的老部队,后来改为3纵9师)以及鲁南10师(后来改成了3纵7师)。
4纵的成员都来自新四军,陶勇领导的那部分就属于粟裕的核心班底,真算得上是他心腹中的心腹了。
6纵的成员全都来自新四军。
7纵的三个师一共九个团,里面有两个团是从山东鲁中军区的独4团和独6团调过来的。
8纵的部队都是从山东鲁中军区调来的,涵盖了4师、9师以及警备旅。
9纵的兵力全是山东胶东军区调来的,包含了5师、6师还有警备3旅。
10纵的人员全都是山东渤海军区调来的,包括7师和11师。
13纵全部是山东胶东军区部队调来的,新组建的5、6、7师。
11纵和12纵都属于新四军的队伍,鲁纵和渤纵则都是山东八路军的兵力。特纵的性质比较复杂,不细说,广纵则是外来部队,咱也不作深入讨论。
大体上说,华野的兵力,华中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各自分担着一半的力量。
一、二、四、六、七、十一、十二七个纵队都来自华中地区。而三、八、九、十、十三、鲁、渤七个纵队,则都是从山东调过来的。
而且,这些都是由五个主要的纵队组成,再加上两个兼军区的次等纵队。
不过,大家都注意到里面隐藏的问题了吗?
华中那边的部队正规化、野战化发展得挺早的,比如1、2纵,抗战刚结束没多久就完成了整编,还成立了津浦路前线野战军,陈老总基本上就是准备就绪可以直接用了。4、6、7纵都是华中野战军的主力,粟裕也很早就搞好了野战化整编。
山东这边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没搞过那种专门的野战化整编。可奇的是,到了1946年年底,打宿北、鲁南战役时,他们的表现照样那么厉害,真是挺让人意外的。
到底是谁把灵魂灌输给山东八路军,让他们变得如此坚不可摧?
三、罗荣桓那股厉害的战斗本领
山东八路军能够逐步建立起来、壮大起来,少不了黎玉、罗荣桓、朱瑞、刘少奇、徐向前和萧华等多位领导人的辛勤付出,这段历史是真的,我们得好好尊重。
在这么多领导人当中,投入最多心血、采取最靠谱措施、对军队发展贡献最大的,无疑得数罗荣桓元帅。
相信很多人都清楚,罗帅在东北展现出绝佳的本领,组建了二线兵团。这项工作为东北解放军百万大军的规模奠定了基础,注入了血液,提供了动力,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怎么夸都不为过,可以确定的是,没有罗帅的这份努力,东北百万大军可能就无法成型,或者至少不会那么快凑齐。
这个看法,大部分人大概都不会觉得有错吧。
这事儿究竟是怎么搞成的呢?从最初的理论提出到实践操作,再到后续出现的问题的修正和解决,花了不少功夫,繁琐得很。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份比较直观、集中整理的资料,能详细反映这整个过程,从源头到最后的完成。
还算幸运的是,罗帅在东北编练二线兵团的各项工作提前就已经开始操练了,特别是在山东抗战那会儿就已经动手实践过了。而且,留存下来的一篇资料也比较系统地展现了他在山东时期带兵构建的思路,让我们能稍微一瞅这位天才人物在当时做事的原始模样。
事情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1944年7月28日,毛主席给李先念(中原)、小姚(华中)、罗荣桓(山东)、黄敬(平原)、政委(晋冀鲁豫)、林枫(晋绥)等根据地的领导人写了封电报,里面问了十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对于党外人士的团结啊,落实“三三制”是不是偏左了,减租减息怎么做,还有军队轮换整训的情况等。还特别叫他们把调研情况整理出来,然后交上来。
罗帅仔细整理了调研情况,把对那十个问题一个一个地都做了详细的回应,然后交给了中央。
里面多次提到扩军的问题,比如每个二级军区每个月完成的扩军人数,滨海、渤海那边每月都能达到六七千人(这是在快速扩充阶段,1944年形势变得好起来,农民对土改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原文太长啦,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罗荣桓军事文选》里面看看。
不过我注意到,这篇《答复》的真正意义在于,体现了罗帅对于部队建设的全面思考。
实则毛主席这番问话的关键目的,就是想了解各大根据地扩充实力、扩大影响,特别是军队成长的动态。罗帅敏锐地把握到主席的用意,答复的思路也紧扣扩大军队的核心议题,展现了各项工作的推进情况。
概括其大意如下:
关于三三制,基本上在团结党外人士方面做得还算不错,他们觉得“非我党成功不可”。
说起减租减息,各个军区的动作挺扎实的,虽然完成度只有50%到62%,不过整体来说,群众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说到军民关系,拥政拥军可算取得了很大进步,一个二级军区一个月征兵就有6000多名。笔者觉得啊,这三支步兵团的兵力,谁看了不高兴得笑开花呀。之后在东北组建二线兵团,也是沿用山东那套办法。
关于大力整顿部队这事,主要是纠正只片面看军事的想法,也包括扭转政治工作和军事指挥对立的问题,还着重解决连队基础薄弱的情况。笔者觉得啊,这些点都点到了关键上,无论现在回头看,都是非常及时的,就更别提当时毛主席那会儿了。
目前民兵队伍有20万,未来还能扩大到50万。笔者觉得啊,后来山东八路一分为二,不管是山东还是东北,都有着源源不断的后劲,这其中就得归功于这个队伍。
关于沦陷区和接敌区的工作,逐步展开渗透,旨在打破日伪对我根据地的封锁。
关于城市工作,要改正以前的错失政策,努力收集和利用更多的资源,为我方所用。
关于人民负担的话题,1944年比1942年减轻了大约10%到20%。
部队的生产规模扩大了,自己解决生活所需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群众团体的工作范围又往前拓展了一步。
罗荣桓虽然是个政工干部,但他的眼光可不只局限在党务、政权和后方工作上,视野特别开阔。围绕着扩大军队这个重要命题,他把所有其他工作都聚焦到这个方向上。不管是农村土地改革,还是城市工商业,或者争取地主和中间势力的团结,再到军队和预备武装的建设,他都能把握得相当准确到位。
有些人一辈子就当个政工干部,而有人却能成长为真正的政治家。
有人做事只管局部没法掌控大局,而有人则能将整体的资源调配得妥妥帖帖,专注于一件事。
有些人理解中央政策,常常出偏差,把本不该裁掉的军队给裁了;而另一些人则能把握核心原则,灵活执行政策,暗中保存实力。
在罗帅的带领下,山东的军队建设走出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照顾到不同层级的力量,特点就是部队不断扩充,随时能升级为主力部队。
为什么主力会一直保持连续呢?主要原因是地方军和民兵的数量挺多的。
为何民兵数量不少?主要是因为大家参军的积极性挺高,加上土改的成效也不错。
土改之所以效果不错,地主、富农、贫农之间少有内卷,是因为农村的工作、政治安排和政权建设都搞得特别扎实。
因为农村的工作、政治安排和政权建设都搞得特别扎实,主要是靠罗帅领导得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牢靠的框架。
所谓基础好、框架好,就像打牢了根基和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楼房,让整个工作更稳妥、更靠谱。我们还可以不断挖掘更深层的内容,再结合其他战略区做对比,就越能明显看到罗帅的领导能力多么了得,敏锐程度、决策的准确性都让人折服。只可惜篇幅有限,没法把所有细节都展开分析。
所谓善打仗的人,不会刻意追求那些显眼的成就,这正是罗帅的风格。
罗帅在1945年8月指挥山东部队编成野战兵团,序列如下:
罗帅在1945年8月带领山东部队组建了野战兵团,里面有8个主力师,主要打仗的方向由他们负责,每个师包含3个甲种团,每个团大概有2500人左右。除此之外,还有12个警备旅,主要负责警备任务和一些次要方向的战斗,每个旅配有2个团。
滨海军区的编制包括:1师由梁兴初指挥,2师由罗华生指导,还有警备10旅和11旅。
鲁中军区的编制设有:3师由王建安指挥,4师由廖容标统领,还有警备1、2、3、4旅。(笔者补充一下,有两个警4旅。)
胶东军区的布局包括:5师由吴克华指挥,6师由聂凤智掌管,还有警备4、5旅。
渤海军区的编制有7师(由杨国夫带领)以及警备6、7旅。
鲁南军区的组成是:8师由王麓水指挥,此外还有警备8、9旅。
这会儿,五个二级军区的部队都被统一整编,变得更适合野战,五个军区各自成立了野战前线指挥所。
在形式上,和华中野战军有点不一样,主力师的野战自主性比不过华中,但基础条件都挺扎实的。毕竟,谈军事指挥,罗帅可不能跟粟裕比长短,各有所长嘛。
挺进东北一共出动了差不多10万人,主要的作战部队有:山东1师、2师、3师、5师(只留了一个团在阵地上)、6师、7师,还包括渤海新编师、警3旅、滨海支队和海防支队等,总共大概6万人左右。之后,又调走了大约20个基干团,差不多3万多兵力。
留在山东的还有山东4师、8师、5师(只剩个团)、11个警备旅以及3个独立旅啥的,再加上各军区的基干团,总共40个团,兵力也有快20万人的挺大一股力量。
新四军北上之后,经过饶陈张等的安排,山东的主要力量又组建了9师、10师、11师这些部队,此外,各军区的基干团也陆续进行提升,最终和华中部队合并,组成了新的华东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的厉害,罗帅的功劳不可小觑,可以说不比陈毅和粟裕差。
佳荣网配,配资交易平台,亿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