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邀请卫立煌回国后,八位元帅一起宴请他,毛主席说:“你对国家是有贡献的。”
1955年3月15日,曾经的国民党将领、五虎将之一的卫立煌终于回到了国内。
与其他国民党将领不同,卫立煌不仅没有被送到北京改造,还受到了国内民众的热烈欢迎。
当他来到北京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八大元帅也一起设宴款待他,场面十分隆重。
在中南海,毛主席握住他的手,亲切地说:“你立了大功。”
这位从前国民党军队的领导人物背景如何?他做了哪些值得称赞的事情,使得全国上下都对他表示热烈欢迎?
卫立煌是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年轻时就投身革命事业。
卫立煌,1897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小官吏家庭。小时候,他在邻村的私塾读过不少史书和典籍,这为他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文化基础。
1905年,父亲英年早逝后,卫立煌就在哥哥卫立炯的照顾下长大,思想上深受哥哥的影响。
辛亥革命爆发后,卫立炯加入了革命队伍,并担任了安徽和县军事训练班的班主任。
第二年,受到卫立炯和他的革命朋友们的影响,15岁的卫立煌剪去了自己的长辫,并加入了革命的行列。
卫立煌
1913年3月,孙中山先生发动“二次革命”,各地许多城市纷纷宣布独立,响应革命,和县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后来,袁世凯派兵来镇压,卫立煌跟着大哥卫立炯加入了群众的武装队伍。不过,在面对比他们多好几倍且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敌人时,他们很快就失败了,于是只好逃回了老家。
17岁时,卫立煌进入了湖北陆军学兵营学习。在那里,他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思想也变得更加成熟。
毕业后,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加入北洋军,而是去了上海寻找革命党人。
1915年,卫立煌参加了“肇和舰”讨伐袁世凯的战斗,结果兵败。他随后一路南下,到了广州,加入了粤军。
因为表现特别优秀,头脑灵活又有胆量,卫立煌很快被安排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专属护卫队里。
他获得了更多机会听孙中山先生的教导,对民主革命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
有一次,卫立煌在护送孙中山先生的时候,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受了很重的伤。
孙中山劝他回家好好休息,但他很快就从家里回到了广州,这让孙中山非常感动。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卫立煌不断取得战场上的胜利,职位也从一名警卫排的排长一步步升到了团长。
蒋介石掌权以后,由于他们当年都在粤军共事过,关系一直很好。因此,卫立煌考虑到昔日的情谊,也决定跟随蒋介石。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坚持先解决内部问题再对抗外敌的策略,决定先打击共产党,然后再抗日,这种做法遭到了卫立煌的反对。
在他看来,民族间的矛盾比国内政党之间的争斗更加严重,所以在对付共党的行动中,他总是采取消极的态度。
另外两位著名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也不赞同蒋介石的做法。
1936年冬天,蒋介石带着卫立煌等手下飞到西安,给张、杨二人施加压力,强硬要求他们带兵去围攻延安的红军。
12月初,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采取了军事劝说行动,这一事件震惊了国内外,被称为西安事变,蒋介石等人也被扣留在西安。
面对这种情况,卫立煌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显得慌张和愤怒,反而暗自高兴。
到了12月中旬,经过中共中央的积极工作,蒋介石同意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建议。
虽然答应联合抗日,但蒋介石并没有停止对中共中央的打压。他明里暗里命令部队给共军添麻烦。
1937年,忻口战役爆发。共军部队被编入第十八集团军,名义上受卫立煌指挥。
他没有用上级的命令来指挥八路军作战,而是经常和八路军的将领们交流协商,共同制定行动计划。
有一回,卫立煌和周恩来总理在太原碰面了。
这两个人不仅讨论了战争的形势,还坦诚地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这次深入的交流让卫立煌第一次真正明白中共中央的决心和抱负,他的想法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在抗日战场上,他多次克服困难,不顾蒋介石的反对,为八路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食物和衣物等军用物资。
毛主席曾在延安与卫立煌见面。
1938年春天,他就一次性支援了八路军100万发子弹和25万枚手榴弹。
当时后勤部门考虑到物资数量庞大,不敢直接发放。卫立煌亲自来到后方,指挥将物资顺利运送给了八路军。
1940年,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国军97军进攻了位于太行山区域的八路军驻地,结果被八路军反击。97军的军长朱怀冰急忙向卫立煌求助。
让人意外的是,卫立煌完全没理会请求,不仅没派兵帮忙,还继续按常规给八路军提供军需物资。
在那年秋天,蒋介石又发出了命令,要求卫立煌带领部队北上太行山,以阻止八路军的扩张。
卫立煌随后与朱德将军进行了讨论,双方确定了活动区域,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老蒋的计划又一次没成功。
最后,卫立煌的一次次袒护终于让蒋介石生气了。
1941年底,他失去了指挥军队的权力,被调到西安的办公厅担任主任一职。
不久之后,日本开始进攻缅甸,中国迅速组建了远征军,与英军合作共同作战。
陈诚指挥的远征军连连失败,蒋介只好再次启用卫立煌。
从1943年起,在卫立煌的带领下,远征军连续攻下了芒友、遮放、畹町这几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他把所有的日军赶出了滇西,把失地全部收回来,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任务。
在中国全面反击日本军队的同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
可卫立煌心里明白,蒋介石绝不会容许共产党存在,国内战争很快就要开始了。
1946年11月,卫立煌将军和他的夫人韩权华去美国考察军事,共待了半年,借此机会躲避内战。
后来又多待了半年,去了英国、法国、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参观学习。
由于在解放战争中连连失利,蒋介石感到焦虑不安,急忙给身在巴黎的卫立煌发电报,催他赶紧回国。
卫立煌很不乐意地回到了国内,被任命为东北剿匪总司令,负责统领东北地区的军政事务。
他心里一直盼着国内能和平相处,不愿意和共产党对立。
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有50多万军队,分别驻扎在长春、沈阳和锦州。
因为各地的交通线被破坏了,三地的国民党军一直孤军奋战。
东北野战军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准备集中兵力一个一个地攻打这三个地区。
卫立煌并没有听从蒋介石的指示,他只是专心加固防御设施,既没有去支援其他地方,也没有主动出击迎战敌人,只是坚持守住自己的地盘。
在卫立煌的帮助下,长春、锦州、沈阳接连被攻占。辽沈战役告一段落,东北地区终于全部解放了。
然而,卫立煌也因此遭受了惩罚。1948年11月26日,蒋介石宣布解除卫立煌的东北剿总司令职务,并指责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随后还将他软禁起来。
蒋介石认为卫立煌可能与中共中央有暗中联系,已经被“策反”了,于是下令彻查他。
在12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包含国民党战争罪犯的一份名单,其中卫立煌的名字也被列入,这让蒋介石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疑虑。
然而,对卫立煌的软禁并未结束,直到他被免职后,卫立煌才重新获得了自由。他带着全家辗转来到了香港,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这个好消息让卫立煌特别高兴,他亲自写了一封贺词送去表达祝贺。作为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将军,卫立煌比任何人都更感到欣喜。
总理热情迎接,元帅盛情款待。
1955年,国家发出了“爱国不分先后”的号召,希望召回流落海外的华人,尤其是有才能的人。卫立煌自然也在他们希望召回的人之列。
周恩来总理得知卫立煌也有回到大陆、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的想法,但卫立煌的夫人韩权华有些顾虑。
为了帮助韩权华转变想法,周总理请来了韩权华的亲姐姐韩恂华到家里商量事情。
周总理、邓颖超和韩恂华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19年。
那时候,一些立志拯救国家和人民的年轻革命者们建立了一个叫觉悟社的小团体。
最初,由10名男社友和10名女社友组成,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是骨干。后来又吸收了5名社友,其中有2名男的和3名女的,韩恂华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
在周、邓两位的请求下,韩恂华给韩权华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请妹妹放心回来。”
周总理还亲笔写道:请那两位在太原见过面的朋友回来。
1955年3月15日,卫立煌带着夫人从香港经澳门回到广州,第一时间给北京的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发了电报表示敬意。
卫立煌还发表了一封震惊中外的信件,呼吁台湾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毛主席很快回电说:欢迎先生回国,希望您早日来北京见面。如果感兴趣,可以在路上看看情况,月底或下月初到北京也很好。
卫立煌知道,主席希望他亲眼看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因此,他和妻子从浙江开始,一路北上,经过上海、江苏等地游览。
4月4日,卫立煌在无锡游玩时接到周总理办公室的电话,得知周总理不久后要出国,希望能在他离开前见一面卫立煌。
于是他们加快了步伐,于6日上午抵达了北京。
为了表示对卫立煌的重视和欢迎,周总理亲自前往机场迎接他。
当晚,为了感谢卫立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支持,八位共和国元帅齐聚总理家中,为卫立煌举办了一场欢迎宴会。
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见到了卫立煌,这是他们时隔17年后的重逢。
主席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道:“时间过得真快,没想到我们又能走到一起了。你过去可是帮了大忙的。”
是的,卫立煌在抗日战争期间对共产党军队给予了很多帮助,后来他在南方边境击退了日军,收复了滇西地区。在解放战争中,他采取了消极抵抗的策略。
无论是对中国共产党,还是对国家和人民,卫立煌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卫立煌来到北京后,肩负起重要职责,先是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后来更进一步,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职位达到了副国级。
在这些年里,他一直很努力地为新中国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总结
卫立煌将军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辛勤付出。
年轻时候跟着孙中山先生一起参与革命。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多次取得辉煌战绩,被国外媒体赞誉为“常胜将军”。
后来,他不想看到国家分裂,宁愿承受骂名也要消极内战。
晚年的时候,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他拼尽了最后一份力气。
这样的一生,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纪念。
佳荣网配,配资交易平台,亿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